丹东国门湾边民互市贸易区:十年磨一剑 出鞘试锋芒
文章来源:四方网络 作者:4PNT 发布时间:2025-07-01
2015年6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丹东设立首个互市贸易区——国门湾边民互市贸易区。此间,“边民互市”走过了10年风雨历程。兴发一个产业,促活一片市场,带动一地经济。现在,丹东市边民互市贸易已经逐步发展为满足边民日常需求、活跃边境经济、带领边民脱贫致富、促进边境稳定和睦邻友好往来的重要贸易方式。
政策破冰:从“生活”到“生产”
丹东,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环东北亚经济圈和环黄海经济圈的重要交汇点,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全市有100多万边民。2019年以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边民互市贸易相关政策,其中最权威的“国十条”调整完善了边民互市贸易功能定位,明确提出:“允许互市贸易进口商品用于边民生活、生产和发展致富”,改变了以前“互市贸易进口商品用于边民生活”的定位。并将辽宁的边民互市贸易进口来源地,从朝鲜一国,扩大到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东北亚五国,这一突破为丹东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门湾边民互市贸易区占地面积200亩,按照“政府引导,海关监管,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累计投资10亿元人民币,完成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设有1000个店铺,能容纳2000多家企业入驻,目前已建成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基地、边民创业孵化基地、边民网红培训基地,与国内义乌小商品城、中国轻纺城、中国五金城等市场合作,为边民购买东北亚五国商品及中国市场走出去,积极探索渠道,创新服务模式,园区还引入互市贸易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建设互市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和互贸汇跨境电商两个线上平台,围绕互市贸易区通关服务,为进出口企业、贸易商与边民的交易对接提供平台服务,以“边民免税店”形式创新电商模式,引导丹东边民开设线上免税店,为边民提供电商运营服务。
自正式投入运营以来,累计实现交易额近4亿元人民币,吸引600余家商户入驻,参与交易的边民6万多人次,对失地农民、残疾人、无收入人员精准扶贫达300多人,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如今,丹东已建成国门湾、丹东港、大东沟三大互贸区,互市贸易大数据监管平台投入使用,实现了"一地互市,全网营销"。
面对困境:从“求助”到“自救”
201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毗邻国家相继受联合国制裁、新冠疫情封关、政策制约等因素影响,丹东边民互市贸易与国内其他边境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8年1月开始,已无法进口毗邻国家的农产品,导致互贸区进口商品大幅减少,边民参与互市交易的积极性受到制约。2019年1月份进口仅441万元,同比下降94%。
同年,国务院将丹东边民互市贸易进口来源地从朝鲜一国扩大至韩国、蒙古国、日本、俄罗斯五国;《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负面清单》将互市贸易进口商品由生活用品拓展至负面清单之外的全部商品。
为此,丹东国门湾边民互市贸易区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开始了面向大海,运用海运方式进口日韩等周边国家互贸商品的大胆“自救”尝试。首次于2020年利用丹东——仁川的海上航线,直接从韩国进口了互市商品,通过海上运输方式运抵国门湾边民互市贸易区完成交易,探索了新的互市贸易进口渠道。
落地加工:从“通道”到“基地”
2020年5月份,丹东又被列入全国首批13个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地区之一。丹东国门湾边民互市贸易区抓住有利时机,2021年投资1.8亿元兴建丹东港互市贸易区。该项目与区国企共同建设,园区占地面积共183亩,分为互市贸易海关监管区、丹东港互贸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产业园两个主要功能区,监管区已于2024年7月通过辽宁省政府联合验收。
同时,互贸区积极开展日韩蒙俄朝展会和经贸合作活动,加大宣传力度,结合日韩蒙俄朝互市商品,有针对性引进如服装加工、棉纺织造、假发加工、五金产品加工、轻型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和水海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面向各行业加工、贸易型企业提供租赁及出售服务,并提供完备的配套服务,传统产业也在互市贸易中找到新机遇。辽宁某公司与丹东国门湾互市贸易区签约,依托丹东柞蚕资源优势(占全国产量70%),通过进口韩国高端助剂,将柞蚕从初级农产品升级为医药保健品原料。利用互贸商品优势,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聚集加工企业落户园区,解决边民就业,打造互市贸易落地加工产业集群。
平台升级:从“提速”到“便利”
丹东的互市贸易不只是简单的买卖,更是数字化转型的试验田。
国门湾互贸区累计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互贸管理大数据平台,银行、商铺、边民、海关、政府实现数据互通,交易更便捷,监管更精准。在发展过程中,也探索出边民互助组、落地加工、跨境电商等多种创新模式。
"互联网+互贸"模式让传统边贸插上了数字翅膀。边民可以在线上平台展示商品,全国消费者都能买到正宗的东北亚特色产品。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还获批辽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将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让边境地区“更稳固、更富裕”。
区域协作:从“单赢”到“共赢”
丹东的互市贸易发展,正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作为东北亚地理中心,丹东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4月22日,丹东市成功获批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这为其外贸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新动能,也为丹东带来新机遇。丹东互贸产业充分利用享惠规则,组织百余家企业参加国际展会30余场,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出口意向订单50多亿元。
面向大海:从“试水”盼“常态”
从2020年起,丹东国门湾边民互市贸易区实现海运方式进口日韩互贸商品首单通关,打通了海路进境通道,但是目前还没有得到海关等部门的明确批复,未能实现海运方式进口周边国家互贸商品的“常态化”。
今年5月3日,丹东至韩国仁川的国际客货班轮复航,标志着东北亚海上“黄金通道”的重启。这条航线自1998年首航以来,累计运送旅客超百万人次,货物吞吐量突破千万吨,是中韩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此外,丹东港口岸大东港区10个泊位的临时开放也获得了国家批准,实现了国际船舶的常态化通航,进一步提升了丹东边民互市贸易的综合服务能力。
在目前日韩商品因政治的因素,无法进入毗邻国家口岸与丹东互贸区对接的情况下,实现海运方式常态化,是丹东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期盼。海运方式早日运营将对提振全市人民信心,鼓舞士气,扩大开放合作,促进丹东边民互市贸易创新发展,都会产生无法估量的重要作用。
未来目标:从“兴边”到“稳边”
站在十周年新起点,丹东提出了新目标: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切实把党中央“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落实到各项规划、法规、政策、项目的具体谋划和实施中。要牢牢把握发展这把总钥匙,聚焦安全所需、边民所需、发展所需,不断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兴边富民产业,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促进经济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为此,丹东国门湾互贸区将建设三个"百亿级"平台:百亿级互贸商品交易市场、百亿级落地加工产业园、百亿级跨境电商交易平台。
"我们要坚持以边境贸易创新发展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开放型城市。"丹东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杨俊龙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