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赋能数字丝路:2025 泉州论坛擘画网络空间合作新蓝
文章来源:四方网络 作者:4PNT 发布时间:2025-07-30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福建泉州盛大开幕。这场以“数智海丝 共迎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盛会,汇聚了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的600余名嘉宾,共同探讨数字时代的合作与发展,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一、数字合作:全球共识下的共同行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电信联盟前秘书长赵厚麟指出,各国对数字化转型的期待高度一致,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这种共识背后,是数字技术对经济增长、社会治理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刻重塑。
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成就尤为瞩目。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理事长弗朗西斯·高锐强调,中国通过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更为全球数字合作提供了坚实支撑。例如,中老铁路的数字化运营、中欧班列的智能调度系统,均体现了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数字技术输出能力。这种“硬联通”与“软联通”的结合,正逐步缩小全球数字鸿沟。
二、安全挑战:数字化时代的必答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网络安全形势愈发复杂。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直言,AI技术既带来了效率飞跃,也催生了新型攻击手段,如深度伪造、自动化网络攻击等。他呼吁,各国需建立“技术+人才+制度”的三维防御体系:一方面加强AI安全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培养跨学科安全人才,同时推动国际规则制定,避免“数字冷战”风险。
这一观点与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秘书长穆罕默德·本·阿莫的倡议不谋而合。他提出,网络空间应成为“包容互助的创新平台”,而非技术霸权的竞技场。例如,通过共享威胁情报、联合演练攻防,可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安全网络。
三、丝路精神:数字时代的文明对话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此次承办论坛具有象征意义。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丝路”的内涵:从传统的商品贸易,拓展至数据流动、算法共享和智能基础设施互联。穆罕默德·本·阿莫以数字贸易为例,指出其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通过跨境电商、数字支付等模式,让中小微企业也能参与全球价值链,真正实现“包容性发展”。
这种包容性还体现在技术伦理层面。论坛发布的《凝聚人工智能共治力量 助力数字丝绸之路发展》智库成果提出,AI治理需兼顾技术中立性与文化多样性。例如,在医疗AI领域,需尊重不同国家的医疗伦理传统;在自动驾驶领域,需考虑基础设施差异带来的技术适配问题。
四、中国方案: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
论坛期间,中国不仅贡献了思想引领,更推出了务实举措。例如,《数字丝路:平台企业共建共享的全球数字经济新生态》计划,鼓励阿里、腾讯等企业开放技术接口,帮助发展中国家搭建数字服务平台;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则通过“技术培训+案例分享”模式,提升“一带一路”国家官员的数字治理能力。
这些行动印证了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如弗朗西斯·高锐所言,中国没有将数字技术视为零和博弈的工具,而是通过“数字丝路”推动技术普惠,让更多国家搭上数字化快车。
五、未来展望:从泉州出发,驶向数字文明新彼岸
论坛闭幕之际,与会代表共同发布《泉州倡议》,提出三大行动方向:一是建立数字丝路国际标准合作机制,二是设立全球数字技术转移中心,三是每年举办“数字丝路青年创新大赛”。这些举措标志着数字合作从理念讨论转向机制化推进。
站在技术革命的潮头,泉州论坛的成果不仅关乎经济合作,更关乎人类文明走向。当数字技术突破地理边界,当智能算法连接不同文化,一个更平等、更安全、更繁荣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正从蓝图变为现实。这场始于泉州的对话,终将汇聚成推动全球数字治理变革的磅礴力量。